蛇年春节复工后的第二天,淄博市委、市政府以“拼经济比贡献看成效”为主题,召开2025年“新春第一会”。会上,“找不足、找问题、找出路”的同时,也达成了“淄博已经到了‘非拼不可、不拼不行’的关键时刻”的共识。
从2023年的“三提三争”,到2024年的“聚力突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到今年的“拼经济比贡献看成效”,淄博近三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争”“破”“拼”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在贯穿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的同时,也不断重塑淄博经济发展的引擎。
新的一年,企业的经营信心如何?2月25日、26日,由淄博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拼出个未来——淄博网络名人重点企业项目一线家企业,与相关领域企业家对谈,我们感受到了期待、希望和信心。
“我们现在重点拓展海外版图,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2月25日,淄博大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趣科技”)负责人康辉聊起企业的过去和未来,还是有些不少感慨和期待,“2005年,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个老板兼员工经营的齐赛科技市场负一层半截柜台,以及销售二手数码相机的淘宝店铺;后来租用写字楼半个房间成立第二家淘宝店铺,再到到入驻天猫并开设实体店铺用了11年。2021年,企业成立跨境部门,开始探索跨境业务。截至目前,我们已拥有560余名员工。”

去年10月,在淄博市及张店区有关部门与和平街道的支持下,大趣科技整体租下东方家居的2万平方米办公用房,这家过去20年搬了19次家的电商企业,如今终于稳定下来,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大趣科学技术拥有大疆、佳能等65个合作品牌,在抖音平台上的店铺活跃度排名全国第一,在天猫和京东平台店铺活跃度排名位居全国前三名,预计2024年的营业收入将达到5亿元。
大趣科技从1人发展到560余人用了20年,纽氏达特从3人发展到9家关联公司、近400人也用了19年。
“我们的产品之所以能走向五大洲18个国家,主要得益于我们已掌握了机器人的减速机、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淄博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潘长胜和记者说,公司以永葆创新的热情投入研发,也积极做出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把握住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巨大推力,2024年纽氏达特9家关联公司实现总营收近10亿元。
接受媒体采访时,纽氏达特董事长安利书阐述了企业未来愿景,“2025年,我们将打造减速机年产150万台精密行星减速机及精密传动系统模组项目。项目达产后,将产生直接的出售的收益15亿,产业链生态50亿的产业规模。未来我们将构建起围绕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六大关键核心零部件,打造起由点成线、有线成面、由面成网的立体化、矩阵式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架构,助推我国机器人产业跨上新台阶、迈上新高度。”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氮化硅陶瓷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致力于“国际一流专业化氮化物陶瓷科技公司”的建设。不仅打破了美、日两国在市场、技术方面的垄断,成为国际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热等静压氮化硅材料批量化制造的企业,还解决了国家在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廷霞和记者说,他们在氮化硅陶瓷领域已经深耕40余年,“未来几年,新能源车会用上我们这种新陶瓷材料。”
当下经济社会环境高度复杂与不确定,企业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感受无疑是最明显的。而从“新春第一会”传递的信息来看,在全省层面,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慢慢的接近,淄博进的难度持续加大,保的压力日益吃紧。与此同时,像鲁油鲁炼这样的大项目,短期内还难以投产见效……
困难多、挑战大、不确定性增多的大背景下,企业家谈及发展预期,有的人觉得今年依然需要咬牙坚持,但更多人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并展示了危中寻机的转型成果。
位于淄川区的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推进石灰石资源梯级利用,如今他们正在慢慢地转型中撕掉“水泥厂”的固有标签。早在2022年6月,山东能源集团便与淄川区政府确定共同建设钙基新材料产业园,规划投资78亿元,重点布局钙基新材料、循环经济、数字化和“碳中和”三大产业链。在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这个的人说,该项目建成后将是省内最大的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可实现“全省建设顶级规模”“全国装备水平最高”“生产的基本工艺最先进”“全国首个数字化碳效管理系统”“行业首个智慧工厂”五项突破。未来,他们还将通过延链向下招引密封胶、高端钙塑制品项目,可拉动产值增加10亿元以上,对淄川区和淄博市的新材料及绿色建材产业体系优化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不管啥状况,总归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都药业)总经理张建勇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要与市场同频共振,“确保企业的产品、发展的方向,一定是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而且是正面的、积极的需求。”

前身为淄博市临淄制药厂的齐都药业历经近50年发展沉浮,自1998年改制后,锐意改革创新,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近百倍增长,完成了从一个地方小药厂到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跨越。尤其是近年来,齐都药业积极探索医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型,建成了全球规模产量最大、生产效率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信息化数字化应用水平最高的医药生产车间,生产速度提升3倍、人均产能比同类车间提升4倍、岗位定员降低73%、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综合能耗分别降低25%和30%。
面对发展不确定性的迷雾,慢慢的变多的淄博企业主动走出“舒适区”,不断迈向高端,甚至勇于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
“这是中国第一片超白玻璃,当年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讲解员指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玻璃说。

2005年,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晶科技)生产出中国第一块超白玻璃,成为了中国超白玻璃标准的制定者。“大家耳熟能详的迪拜塔、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奥运会场等国内外地标建筑,实际上都用了金晶的产品。”金晶科技副总经理张钦林称,“我们在2022年开发出了中国第一片TCO导电膜玻璃,打破了中国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发展的瓶颈难题。”2025年,金晶科技预计TCO导电玻璃的产值将突破1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近百亿元。
在山东齐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刚建成投产不久的含氟高端电子材料生产线一派繁忙景象。“一期产品可熔性聚四氟乙烯主要使用在于芯片加工领域,每月产值约3000万元。”山东齐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传本介绍,这一个项目的核心产品实现了技术上从0到1的突破,扭转我国此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迅速实现国产化替代。预计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的二期含氟聚合物项目,将打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垄断,为集成电路产业解决“卡脖子”难题。张传本称,立足高端氟硅材料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材料,山东齐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将全力打造国际性含氟新材料领军企业。

梳理遍布淄博各区县(功能区)的上述7家企业,显而易见他们都在提前做好风险控制的同时,主动嵌入到正在崛起的全球产业链中,从追求短平快的短期主义向长期主义策略转变等调整转型,为企业争取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保证了利润的细水长流。
他们坚持长期主义的信心,则与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关爱息息相关,“做企业放心信任的‘服务员’,坚持‘有策必送、有需必应、有难必帮、无事不扰’。”淄博“新春第一会”上从优产业、抓项目、促招商、强企业、扩需求、保安全六个方面给出了拼经济的详细路径,并重点提到了企业家群体,称他们是“拼经济的主力军”,“敢为人先、敢打硬仗、敢争一流”。
谁都喜欢小桥流水的平静生活,但如果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发展的环境,要求有一些城市担起金戈铁马、拼搏奋进的责任,不用说,淄博这座曾经光芒四射的老工业城市,会自觉举手,站到前面……